近年来,洋泉镇深入贯彻落实常宁市委常态化“最是乡音解乡愁”民情大走访要求,组织镇村干部携手市级走访组,深入全镇34个村(社区),以熟悉的乡音为纽带,将党的惠民政策送入千家万户,将群众的心声诉求带回案头,在屋场院落、田间地头架起了一座座坚实的党群“连心桥”。
乡音传党音,政策宣讲接地气入人心。走访不再是简单的“走过场”。洋泉镇创新形式,依托深入人心的“屋场党建+三长制”网络,将政策宣讲的课堂搬到村民家门口。据统计,2024年8月份洋泉镇走访村民2040户,各村召开走访小组及村两委干部会34场、走访对象代表大会34场、开展村民屋场恳谈会273场。在屋场恳谈会上,在入户走访时,干部们用亲切的乡音,用老百姓听得懂的“土话”,面对面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医疗保障改革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政策。宣讲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紧扣洋泉镇作为油茶重镇、守护洋泉水库生态的实际,重点讲解油茶产业扶持政策、生态补偿机制,解答群众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关切。另一方面,紧扣时节特点。利用清明期间在外乡贤、务工人员集中返乡契机,工作组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祭祀”专题宣传,倡导鲜花祭扫、网络追思、安全祭祖,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让绿色文明新风尚在乡音乡情中悄然传递。
“三长”勤串门,民情摸排零距离全覆盖。大走访的生命力在于常态长效。洋泉镇充分发挥已建立的“片-组-邻”三级治理网络优势,174名片长、794名组长、1712名邻长成为民情走访的“主力军”和“前哨兵”,活跃在湾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安全生产等屋场一线。他们肩扛“四员”职责,怀揣联系服务群众手册,践行“有事没事常转转,家有病人去看看,遇有急活帮着干”的朴素承诺。一是精准聚焦困难群体。走访人员深入低保户、脱贫监测户、孤寡老人等困难家庭,用乡音拉家常,详细询问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子女教育、生活需求,建立动态更新的精准帮扶台账,为后续对接医疗救助、临时救济、就业帮扶等政策提供坚实依据。二是全面扫描民生短板。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重点摸排农田水利灌溉、村组道路修缮、安全饮水保障等基础设施短板,以及邻里纠纷、潜在风险隐患,为系统解决民生难题、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供关键支撑。三是分层梳理明晰责任。依托村两委每周民情碰头会、镇党委月度分析会等机制,对摸排走访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级分类、深入研判,明确责任主体和解决路径,形成清晰的“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各类问题有人管、能落地、见实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联动破难题,服务升级见行动出实效。走访的落脚点是解决问题、惠及民生。洋泉镇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建立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推动服务升级见行动、出实效。一是“急难愁盼”现场办。对于走访中发现的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如小型设施维修、政策疑惑解答、代办养老服务等,力求现场协调、当场解决或限期办结。邻长们化身“勤务员”,像陈桥村陈远凤一样,为联系户跑腿代购、代办事务,成为村民信赖的“贴心人”。二是复杂问题合力攻。对于涉及多部门、需要资源投入的复杂问题,如农田灌溉设施升级、主干道破损修复等,由镇党委政府统筹,联动水利、交通、农业等市级部门力量,整合资源,合力攻坚。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三是长效机制保长远。将走访中发现的普遍性、深层次问题,转化为改进工作、完善政策的依据。持续深化“屋场恳谈会”和“三长四员”机制,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提前干预转变,实现“未诉先办”。
“吾道在沧浪”,这是清代思想家王船山隐居洋泉西庄园时写下的诗句,道出了与山水民情相融的哲思。而在今日,洋泉干部用乡音叩开百姓心门,用脚步丈量民情冷暖,用实干破解民生难题。下一步,洋泉镇将继续深化“最是乡音解乡愁”走访内涵,推动走访成果转化为提升治理效能、优化公共服务的具体行动,让党群干群关系在乡音乡情的交融中更加紧密,为绘就现代化山水田园新常宁的壮美画卷贡献坚实的洋泉力量。(文/杨伊婧 段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