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衡阳智慧党建!

常宁市荫田镇:党建引领 做优村集体经济“活水文章”

来源 常宁市委组织部
添加时间 2025-06-19

近年来,荫田镇坚持党建引领,高位推进,锚定“一村一品”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径,围绕组织强村、产业富村、人才兴村,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全力写好富民兴乡“活水文章”。

一、变“荒土地”为“新引擎”,蓄好联农利农“源头活水”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围绕“因村施策、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发展思路,整合现有资源,深挖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让“组织强村”底色更亮。

党建赋能,助力“土地生金”。在联塘村,利用“党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盘活抛荒土地、山林3000余亩,发展烤烟、湘莲、中药材种植,带动留守老人、监测户等低收入群体就业500余人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5万元。

“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在小泉村,通过压实小泉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主抓村级集体经济的主体责任,多形式向农户普及蔬菜加工种植的好处、市场前景,流转闲置土地300亩,建成百亩蔬菜种植基地并成立小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24年,小泉藠头远销珠三角和日韩地区,公司年产值突破500万元,为集体受益、群众增收拓展了发展新路径。

技术赋能,助推“四季无闲”。在松塘村,村支部书记利用外出调研考察契机,引进多季轮作专业技术,发展大棚种植,2023年以来,有效盘活闲置土地600余亩,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村里创造长期就业岗位100余个。

二、以“乡音”解“乡愁”,激活产业兴村“一江春水”

荫田镇深入推进“三长”治理机制,精心打造“屋场恳谈”“邻长夜谈”等多个议事微平台,不断畅通群众发声渠道。同时,以“最是乡音解乡愁”民情大走访为抓手深入村组,收集、解决阻碍产业发展的“疑难杂症”30余条,让“产业富村”成色更足。

精准发力,补齐发展短板。围绕小泉村群众出行安全、产业发展,修缮多条牵涉1000多人出行的关键组道,连接油茶林、蔬菜园等多个产业基地,串联起一幅交通畅、产业兴、生活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政策帮扶,破解资金难题。面对泉塘村蛋鸭养殖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链断裂的难题,镇党委书记第一时间牵头对接银行、农业等部门,先后邀请业务专家实地调研3次,成功为泉塘村蛋鸭养殖项目争取到贷款资金,确保基地顺利建成投产。

倾心服务,化解征地矛盾。针对上浯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用地矛盾,荫田镇党委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协调处理涉及征地、用地建设矛盾10余起,助力产业项目成功落地,该项目投产后,年生猪产能可达4800余头,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20万元。

三、引“老乡”建“家乡”,奏响携手共富“高山流水”

积极挖掘在外企业家、政协委员、致富能手等群体的资源优势,摸排建立产业人才储备库,入库管理36人。通过“湘商回归”“引老乡建家乡”等活动,成功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落地,让“人才兴村”发展活力更显。

点对点招商“引蝶来”。2024年荫田镇党政负责人主动出击,多次走访联络在外企业家,成功促成2名本地企业家返乡创业。推动上浯村以村集体入股的方式与返乡企业家共建占地约3000平方的牛仔服装厂,有效带动周边贫困户、留守妇女等群体长期就业200余人。

实打实解题“强根基”。为破解农业生产和就业难题,全面发挥“三长”、“两代表一委员”的智慧与力量,从农业基层设施建设入手,推动镇域主要灌溉水渠修缮,解决上千亩农田用水难题,有力带动当地群众就业500余人次。

手把手共建“闯新路”。充分发挥当地能人带头作用,引导村民广泛参与产业发展。2024年,红星村聚力实现“一人带一业,一业兴一村”。通过“个人+家庭农场+村集体”的方式引进科学养殖技术,建成占地2500平方米的现代化蛋鸭养殖基地,基地预计年产值可突破300万元。(文/夏阳)

浏览量:
  • 热点排行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