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常宁市庙前镇深耕“千万工程”精髓,创新融入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领域、全环节、全过程,以庙前镇中田村人居环境、文化文明、文旅融合等为“切入点”,在“馨路子”“心路子”“兴路子”上精准发力,由点及面、迭代升级,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更要“提能”,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大战略”。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提质升级“馨路子”。从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最急迫最现实的人居环境提质升级入手,铺设好溪水潺潺、绿树成荫、湖光山色“馨路子”。深化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治理成果,抓好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加强厕所改造技术指导服务,加快研发示范寒旱地区改厕产品。进一步巩固完善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的垃圾处理体系,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家禽圈养”,加大投入,添置垃圾收集设施,引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减量。按照“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的总体要求,坚持“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基本原则,鼓励设计下乡,发挥好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引导现有住宅改造提升,有计划地拆除空心房、危房,按照村内实际和村民需求统一房屋外观模式,合理利用空闲地、边角地,鼓励农户种植适宜果树、花草等装点庭院内外空间,形成“植物自然,乡味浓郁”的特色景观,为群众营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同时,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评小奖活动,引导农户更深入地参与到村庄清洁行动中来。
          
以文化文明建设为抓手,丰盈充实“心路子”。全领域、多角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活动,丰盈充实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充实好文明风尚、新风正气、丰富多彩“心路子”。一方面,今年中田村以湖南省乡村文化旅游节暨夏季村晚为契机,投入200万元对中田古民居进行修缮,相继完成了古民居村公所乡村大舞台的修复和搭建、李氏宗祠青砖的铺设、残垣断壁的清理、古民居后山公园环山路路基的修建、古民居巷道青石板的整修、古民居文化广场的平整、完成了中田古民居书法、板画、剪纸三个创作基地等工作。另一方面,深化群众性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文明湾场、文明户、文明个人等评选活动,共评选文明湾场2个,文明商户10户,文明个人5人,进一步完善农家书屋,举办歌舞、腰鼓、舞龙等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提高素养,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制定“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村规民约,通过制度规范广大村民的行为。结合文化传统,大力发扬乡村文明,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田村农耕文化馆,延续农村文化,留住乡愁乡味。
          
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开辟壮大“兴路子”。持续挖掘古民居文化内涵,打造文旅平台,充分发挥“筑巢引凤、平台招商”效能,搭建好融合创新、增收致富、共同富裕“兴路子”。新建古民居书法、版画、剪纸三大艺术创作基地,推进了文化艺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目前共举办6次文旅活动、团建活动,圆满呈现“乡韵乡村,古韵乡愁”乡村音乐会,生动演绎了一场高雅的诗意、画意、音乐、建筑融于一体的古今“时空对话”。同时,着力在中田古民居的文物保护和商业利用中积极探寻平衡支点,重新规划设计古民居产业格局,引入社会资本运营,发展特色餐饮民宿、打造古民居“内景观”,开设奶茶店、咖啡店、汉服店、特色小吃店、古色民宿等,依托三大艺术创作基地,积极构建文旅+直播模式,既是文旅活动阵地,也是电商直播基地,邀请入驻12名常宁本土主播,带动黄精、尾参、湘莲、生姜等本土农特产品销售,日销售额可达上万元,逐步通过商业化运营把中田古民居打造成为文旅经济的新增长点,增加古民居的造血功能,预计每年旅游研学的人数超过30万,村集体收入分红突破80万元。
          
从美丽环境,到美丽文化,再到美丽经济,直到如今的美丽生活,庙前镇乡村已呈现全新气象,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迈向产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实现了庙前镇古韵乡村“换新颜”,美丽经济“再提速”的精彩蝶变。(文/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