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衡阳市委组织部“田间课堂”走进衡南县云集街道,来自12个县市区的112名村支书、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及致富带头人,因这枚承载着产业希望的小小油茶果相聚云集,在“技术破局—实训赋能—延链增效”的三阶特色课堂里,共同破译油茶丰产稳产的产业密码。
“油”路问诊:技术破局解心结
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油茶已有逾2000年栽培史,却因传统种植模式下收益低、周期长、稳定性差的短板,被老乡们戏称为“露水财”。培训开始前,不少学员心里直打鼓:“油茶真能大规模推广?产量稳定有谱吗?”
“只要因地制宜落实‘良种+良技+良法’,高标准油茶林亩产突破千公斤完全可行!”湖南省林科院油茶所所长陈隆升教授的话像颗“定心丸”,瞬间点燃会场热度,油茶林丰产稳产栽培技术的知识图谱在云集街道会议室缓缓铺展。
讲台上,陈教授针对传统油茶林痛点“把脉开方”,针对各类型低产林“对症下药”,详解高标准油茶林营建技术“面面俱到”,细说成林抚育管理“无微不至”;讲台下,衡山县种植户刘大姐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适地适树”“优质轻基容器苗”等要点,手机相册里存满课件截图:“这些‘干货’,比自己摸爬滚打十年都强!”
“技”植山林:修剪实训淬真功
六月骄阳似火,普贤村大三湘东方树油茶庄园的千亩油茶林正孕育着青绿的希望。陈教授手持修枝剪,化身“林医”穿梭在油茶林间:“看这株就是课上讲的良种‘华金’,这根‘霸王枝’必须剪!留枝要像‘开伞’,阳光才能照到每个果子。”随着剪刀起起落落,学员们围作半圆紧盯着——有人举着手机全程跟拍,有人弯腰用树枝在地上比画修剪角度。挖沟埋肥的时机、修剪打顶的角度、下脚枝的处理……这些实操要点,在剪刀的起起落落中变得清晰可触。
“为啥油茶树总长不大?”“根腐病咋防治?”“前期种太密能补救不?”学员们的问题像连珠炮般炸开。陈教授一一解答,更蹲下身拨开树根带大家观察树形:“油茶这树,有形不死。”此时,庄园里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同步“开课”,肥料溶入水流经管道精准灌溉,不仅让油茶树成活率、茶果含油量双提升,更成了抗高温干旱的“法宝”。看着“肥水”汩汩流入林地,学员们真切感受到“科技种田”给老油茶林注入的新元气。
“榨”出潜能:价值裂变绘新篇
枝头油茶果压弯枝桠,树下桔梗正绽放芬芳。这场“田间课堂”不只是知识积累、技术指导,更是思维的碰撞与油茶价值的再发掘。当“上种油茶、下种中药材”的立体套种模式展现在眼前时,大家不禁惊呼“果好、花香、景美!”思路的火花在人群中噼啪迸发:“上种油茶下养鸡,鸡吃虫护树,还能产出走地鸡!”“间作黄豆如何?低矮作物不挡光,还能固氮肥田!”面对这些金点子,陈教授细致点拨:“林下养鸡要预防土地板结,还要避开授粉期;间作低矮作物需控制密度,避免与油茶争肥争光。”油茶树下的致富图景,正从普贤村的土地上,悄然铺展到每一位学员的心田。
在普贤村村部的展台上,山茶油、山茶氨基酸泡沫洗手液、茶果酵素洗洁剂等10余种油茶衍生产品有序铺展,如同在讲述油茶的“全能故事”。“茶籽榨油后的渣,提取茶皂素能做洗护品,残渣还能做有机肥,在我们这一点都不会被浪费。”讲解员的语气里透着藏不住的自豪。
“小时候拿茶油抹跌打损伤,哪晓得这树浑身是宝!”来自常宁市的胡支书盯着展架上的产品,眼里闪着惊喜。这颗曾被视作“土药材”的油茶果,正以“内秀外慧浑身宝”的姿态,让众人触摸到“一棵油茶树,全身都是金”的产业密码。如今的普贤村,不仅摘得“中国油茶第一村”的桂冠,更通过“统一育苗-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
油茶正以蓬勃生机为衡南乡村振兴添“绿”加“油”。作为木本油料的典型代表,这抹承载着国家粮油安全战略的“东方油”,已连续四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以此次“田间课堂”专题培训为新起点,衡南县将持续打好政策扶持、科技赋能、品牌打造“组合拳”,紧扣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主线,深耕“林药共生”等立体发展模式,持续擦亮“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金名片,让小小油茶果在希望的田野上裂变出更强劲的振兴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