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衡阳智慧党建!

帮扶发力、菌菇赋能,满江村菌菇鲜满山

——常宁蓬塘乡满江村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来源 常宁市委组织部
添加时间

深冬时节,万物蛰伏,常宁市蓬塘乡满江村村部后面的菌菇棚里却是生机勃勃,冬季里长出的第一茬茶树菇,肥硕鲜嫩,已经可以采摘,丰收的喜悦让大棚里准备动手采摘的村民们眼里乐开了花。

“围绕打造“一村一品”总的方针政策,满江村自力更生,成功发展了菌菇种植产业并初步取得成效,目前首茬采摘销售额已达9000余元,每月可采摘两茬”,常宁市蓬塘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照目前的种植规模,茶树菇年产值超过30万元,可以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号召,满江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在后盾单位常宁市城投集团和常宁市统计局主要负责人的关心和资金帮扶下、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村两委干部的支持下,一起想法子、定调子、找路子、迈步子,走出了一条适合满江村村情的菌菇种植之路,让一直在“及格线”附近徘徊的满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实现半年时间翻一番。

“定调子”,党建引领、自立更生才是不二选择

满江村地处蓬塘乡东南方,总面积7.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00人。在常宁400多个行政村里,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资源禀赋等方面,都是属于“差等生”,土地流转收入是村体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发展村集体经济势在必行,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现实所需”。这是蓬塘乡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多次调研满江村后所提出的要求。对资质平平的满江村来说,一没有资源优势,二没有政策扶持,三没有资金倾斜。怎么发展?驻村工作队和乡联点干部一起,会同村两委,定下了“党建引领、自力更生”的基调,即由村里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利用现有的家底子,自力更生,重起炉灶,先发展一项产业,成立一家公司,带动一批村民。

“脱贫攻坚期间,村里享受了太多的政策红利,现在大家都脱贫了,有了这个底子基础,就不能再想着等靠要。没有党建引领,党员干部不当领头雁,群众就不会跟着来,达不到共同致富的目标”,满江村主要负责同志在介绍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初衷时说。

“找路子”,符合村情,贴合实际方能长久发展

在常宁,“产业联盟”已经成为村级经济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已经颇具规模“茶叶联盟”“茶油联盟”“种粮联盟等,吸引了众多村的加盟。驻村工作队首先想到的,也是加入联盟,为此,驻村队员遍访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认真调查研究,虚心求教学习。

“那时候拿个小本本,专门记别人的规模,产值,向别人讨教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时候还会跑到邻县、甚至外省去看”,驻村队员雷霆在回忆那段“找路子”的时光说。考察完后,驻村队员和村两委一起,一个方案一个方案的研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满江村最大的短板有两个方面,一是耕地属性特殊,严格管控区较多,不适宜种植重金属敏感作物,二是村里没钱。考虑以上因素,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驻村队员的解析下,村两委决定选择前期投入小、能适应满江村土壤环境的菌菇种植。

“迈步子”,超前思维,精益求精方能突出重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定好了方向,选好了路子,那就雷厉风行干。该村驻村工作队推动满江村菌菇种植上,组织外出学习种植技术,回来后手把手教给村民,特别是多次前往外地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找销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时间,一条菌菇的产销链基本成型,采摘新鲜的茶树菇,可立刻装车发运。

菌菇全国各地都有种植,即使在常宁,也有村陆陆续续开始尝试种植。如何避免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驻村工作队着眼两个特色发力,一是购买国内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二是主打绿色生态,物理除虫。眼下,刚采摘的茶树菇销售一空,下一茬的订单已经签订完毕。

“以前的荒山荒地是废地,现在村民们陆续一起来干了,以后我们满山满地就都是宝,路子闯起来了,以后肯定会扩大规模,尝试多品种种植,甚至延伸到菌筒制作等相关附加产业,带动整个村集体经济更上一层楼”。对未来,驻村队员邓云宏充满信心。

浏览量:
  • 热点排行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