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衡阳智慧党建!

牢记国之大者 发展粮食生产

——衡南县硫市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田调研手记

来源 衡南县委组织部
添加时间

硫市镇位于湖南省衡南县中部,总面积123.49平方千米,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上,土壤以紫色岩和红壤为主,地形特点是山多地少垄窄,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带。全镇有耕地4.15万亩,其中水田3.62万亩。种植水稻一直是当地村民习以为常的耕作方式,也是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不少田地弃耕或改种玉米、芝麻等其他农作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场景一度只在课本里可见。近年来,硫市镇认真贯彻国家耕地保护要求,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涌现了一批种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粮食生产再掀热潮,硫市镇先后获评衡南县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耕地抛荒治理先进单位。

为什么种田,村干部心中有“大账本”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加之中美贸易摩擦、俄乌战争影响,世界粮食市场秩序堪忧,国家粮食安全提到特别高度,粮食生产压力随之层层传导到乡镇、村,村干部种田也就成了农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硫市村是全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田较早的村。硫市村党总支书记刘长荣说:“村干部种田一定程度上也是形势所迫,2018年之前全村抛荒耕地不少,对此上级看得重、抓得严,村两委治理抛荒压力大,于是村两委商议,干脆就把村民抛荒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村集体统一耕种。”

从2019年起,硫市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始流转本村耕地发展农业生产,最多的时候流转面积近千亩,实际种水稻面积近600亩。为了将田种好,全村先后投入40万余元,将村内重要水渠进行了修缮、清淤,修建了多条机耕道。

全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一些当初不愿意种田的村民又想种田了,于是村两委集体决议,即使是村集体流转过来的土地,只要村民要种就优先让村民种,村民不种的就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耕种。

在硫市镇像硫市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这样种田的还有不少,玉兰村、荣华村、福民村、大石村、太阳村、天胜村等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都种了上百亩的水稻,其中部分是历年积累的抛荒地。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田,有效缓解了农村因劳动力流出而带来的耕地撂荒问题,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还可以让部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本村脱贫监测户、易致贫边缘户和其他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性岗位,适当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

刘长荣介绍:“硫市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发展水稻、羊肚菌等产业,为本村村民提供了10余个相对固定的工作岗位,加上农忙时临时用工,最多的一年给村民发工资近40万元。”

算好种田账,盘活村集体经济“小算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

硫市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如何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村集体经济,农业产业自然是首选。

硫市镇20个村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基本都是围绕农业产业来规划推进的,如硫市村发展高端菌菇羊肚菌种植,万龙村以湘莲、豆角为主,荣华村养殖黑山羊,新华养殖肉牛,福民村发展生态鱼,排楼村主打瓜蒌种植。与其他产业相比,水稻种植更受硫市镇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青睐。

硫市镇乡财核算中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镇村集体经济产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或者兼顾种植水稻的村有16个,占比80%。

为何种水稻更受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青睐?

玉兰村党总支书记蒋守松为我解了惑,他给我算了一笔“种田账”。他说:“种植水稻相比较于其他产业,投入成本较低,见效周期更快,损失风险较少,只要管理得当,一年下来就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一笔可观收入。”

2022年,玉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了200亩一季水稻。按照翻田140元/亩、育秧25元/亩、人工插秧300元/亩、机器收割90元/亩、农资投入300元/亩、田间管理100元/亩的成本,每亩投入约为955元。

去年该村水稻亩产湿谷约1100斤,稻谷经纪人上门收购0.95元/斤,稻谷收入1045元/亩。全年共享受水稻目标价格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补贴共计80.9元/亩,硫市镇奖补集中育秧100元/亩。每亩水稻收入约1225元,除去成本955元,每亩收入约270元。

玉兰村为节约成本、方便种田,2020年村集体出资购买了一台旋耕机,当时市场价近10万元,国家农机补贴和乡镇补助5万元,购机成本约5万元。农机购来后由一名村干部驾驶,一年能节约翻地支出2万元,两年收回购机成本。2022年该村集体种田成本再减2万元,200亩一季水稻的总收益约为7.4万元。

蒋守松笑着说:“仅靠种水稻村集体经济就突破了20万,纯收益7万多,而且种水稻的收益较其他产业相对固定、风险也小,在没有好的思路和出路之前,玉兰村就先把水稻种好。”

种田不易,村干部也面临着“小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南方丘陵地带,受到地形条件、自然气候、基础设施等影响,机械化种田无法全面实施,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当地村干部和种粮大户总结种田有“三缺”。

一是缺大田良田,机械化施展不开。硫市镇有水田3.62万余亩,其中适合全机械化耕种的大田、良田仅1.4万亩左右,其余是高岸田、天水田、拌泥田。有的缺水源,种一季也有风险;有的是梯田,机械到不了;有的泥脚深,耕种成本高,收成还低。

处于硫市镇西北部的太阳村、大石村、排楼村等地,山高垄窄,两处山脊间的山沟里藏着一条带状耕地,依山而上的梯田,机械无法进入,人工依然是主要耕作方式。

二是缺水利基础,靠天吃饭还存在。硫市镇雨季旱季分明,年景不好时,上半年涝,下半年旱。

硫市镇有7座小型水库,部分地区是斗山桥中型水库尾灌区。全镇共有中型水库干支渠23千米、小型水库干渠24.9千米,过水渡槽23处2.67千米。近些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加之基层财政不足,水利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维护和修缮,水渠大量崩塌、淤塞,全镇中型水库干支渠40%以上淤塞,小型水库渠道损毁淤塞25%;80%以上的骨干塘淤泥沉积蓄水量锐减;过水渡槽能正常通水的不足40%,其中6处存在基座风化、渡槽开裂等安全隐患;9座提水机埠无一可正常使用。

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欠缺,靠天吃饭的局面还一定程度存在。太阳村的山谷农田一遇大雨渠道排水不畅,部分农田被冲刷,大量泥沙堆积稻田中。贞元村有近400亩良田因为缺水,农户不敢种双季稻。

福民村党总支书记欧召喜说:“福民村位于栗江河边的农田上半年遇持续强降雨要经历一次洪灾,河水无法灌溉的农田,如果老天不配合,下半年就会遭遇干旱,改种补种和抽水抗旱的成本高。”

“去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的200亩水稻,有近一半因为干旱缺水几乎无收!”荣华村党总支书记蒋庆国一讲到这里就止不住叹息。

三是缺精壮劳力,用工成本较高。为抓住春夏雨水多的季节,全镇各村耕作时间不得不大致相近。加上农村能下地干农活的劳动力少,用工工资水涨船高。以插秧一项为例,四年前人工插秧工资是80元/天,去年涨到了130元/天,“双抢”农忙时甚至达到150元/天。

种田,田间管理必不可少。现在农村知时节、懂技术、会种田的人越来越少。村干部既要忙村务、跑项目、做调解,还要学习种田技术,加强田间管理,从播种到收割,每个环节村干部都必须在现场。为了节约成本,村干部能干得活就自己干了,这无形中增加了村干部的工作强度和负担。

一位村干部的爱人甚至调侃说:“自己家多年没种田了,自打他当上村干部,我们又重新拿起了锄头。”

种好田,村干部和种田大户有着“小期待”

当前农村,村干部和种粮大户已然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力,他们有情怀、有想法、有能力把田种好,同时也希望在基础设施改善、惠农政策支持、种田主体优待上有更好地保障。

在跟一些村干部、种粮大户的交谈中,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流露出了心中的期待。

期待基础设施建好一点。

要种好田,提升粮食产量和效益,良种良法是重要因素,建好良田是基础中的基础。田块不相连,机耕道不通,机插机收无法实现,人工耕种成本高,种粮大户难以承受。

排楼村党总支书记谢国平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对种田农民来说是最大的‘福音’。”

种粮大户黄志康讲出了他的心声:“如果每个村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机耕道能直达每一块田地,我所有流转的1000多田地都可以实现机械化生产,种田的人工、运输成本等将少很多,那我把田种好、为国产粮的信心就更足了。”

通畅的水利灌溉设施是应对洪涝、干旱天气的“利器”。当前农村小二型及以上水库是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直管,水库大坝及坝内维修保养由水利部门负责,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小型水库渠道、田间渠则由乡镇、村自行负责,镇村两级无力承担其维修保养费用,灌溉“最后一公里”成了“最堵一公里”。

贞元村党总支书记蒋结合对我说:“如果盘古岭水库的水能够到达贞元村的集中、卫星、松山、栗木等组,那几百亩良田就都能种上双季稻。”

期待惠农政策更实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稳定农民预期、降低生产风险。”

当前国家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较多,种粮农户能够享受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购买农机补贴等各类补贴,但补贴的滞后性、分散化、不集中等特点,让一些种粮村干部和农户心里不得劲。他们期待种粮补贴力度再大一点、稻谷的价格再高一点、农资的价格再降一点,这样农民种田的收益更稳定,种田的积极性将会进一步提高。

玉兰村党总支书记蒋守松希望国家在制定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时,充分考虑农业生产时节,提前安排,让农民购买农资不用先自己花钱。乐玉村党总支书记段徽杏希望种粮补贴减少次数,集中发放,让农民更直观的感受到政策的关怀、补贴的力度。

粮食生产是国之大计。村干部和种粮大户种田是代民种田、为国产粮,对这些种田的村干部和大户,全社会都要给他们多一些关怀、多一些支持,唯有这样,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文/市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与舆情信息科科长、衡南县硫市镇挂职副书记 陆璐)

浏览量:
  • 热点排行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