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新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抓人才“第一资源”,着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通过优化人才生态来引才留才,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来育才用才。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拓展工作格局,打造人才“强磁场”。
一是健全人才工作大体系。高新区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机构整合后,新成立了副处级内设机构科技创新与人才服务局,并下设正科级事业单位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面强化人才工作队伍力量,将进一步做优做实人才引育。二是融入全市人才引进大格局。在市“人才雁阵”计划的示范带动下,首创推行“UP模式”(University&Park),实施“柔性引才”工程和“万雁入衡”青年人才计划,通过“春潮·雁聚”政校企三方引才政策引进博士59名。三是依托产业大集群招才引智。紧紧围绕“两主一特”产业定位,发挥航空航天、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集群的人才虹吸效应,与北大、北航、上海交大等1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入合作。成功引进省“5个100”科技创新人才21名,落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个、签约团队4个,引进关联企业5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获批衡阳市第一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湖南省2022年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建成科技创新“国字号”公共平台5个,在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0余名。
二、优化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促进人才强聚集。
一是创新人才培育体制机制。以人才引育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资金+人才团队+项目+孵化企业”的运行机制,逐渐形成“共建实体+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模式。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累计获得专项资金9100万元,引导企业投入技术研发资金超过3亿元。二是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与北航张春熹教授团队、上海交大刘河洲教授团队合作共建产学研中心,并成立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度融合。三是打造高端平台。高新区先后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联湘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工作站,争取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申报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经落户9个重大项目,团队带头人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核心成员大都具有博士学历,高层次人才强聚集效应呈现喜人态势。
三、提升服务质量,构建优良生态,激发人才强创新。
一是完善专项政策提升服务。高新区实行“1+N”政策服务体系,在项目资助、奖励申报、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配套政策,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全要素、全流程服务保障,有效激发了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二是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服务。高新区人才专项资金累计达2亿余元,已建成6000套人才公寓,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专家公寓,全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建立专员队伍精准服务。打造了一支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创新推出“驻企特派员”制度,选派多名科级干部派驻重点企业、联系人才团队,开展“一对一”精准专职服务。
四、选育青年人才,优化双创环境,聚焦人才强培育。
一是畅通青年人才学习渠道。组建30多个创业导师团队,举办“上市培育企业研修班”“企业能人讲堂”等创新创业活动300场;持续承办“创客中国”、“高新杯”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成功举办“人工智能年会暨AI金雁奖颁奖典礼”,100多名院士、专家、企业家到高新区与青年人才交流。二是注重企业青年人才培育。推动软件学院、祝融直播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等专业学院的建设,培育实用型人才;组织企业人才参加“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创客中国”等培训活动,累计培训超过5000人次。三是优化青年人才双创环境。设立高新区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为青年人才担保贴息贷款;与市律师协会合作,提供免费法律服务,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排忧解难、提供法律护航;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关心和爱护,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活动,春节期间对50名青年人才代表进行了慰问。
下阶段,高新区将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开展“聚力中心化攻坚年”行动,打造全市“人才中心”,助力建设“创新高地”,切实让尊才爱才用才在高新区、在衡阳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