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光泽,衡山县金花乡鹤桥村谭家湾人(今衡东县城关镇鹤桥村),曾任乡赤卫队长、区警卫连长、茶陵独立团团长、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三团团长。1934年,随红六军团到湘西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任黔东独立师师长,率部在黔东地区坚持斗争。1934年11月28日在四川秀山被敌人逮捕,1934年12月21日在四川酉阳县被秘密杀害。
▲王光泽画像
革命烈士王光泽的故居位于衡东县城关镇鹤桥村二组,这是一栋典型的江南贫民住宅,简陋的土砖房内还保存着他生前用过的家具和部分遗物,古老的痕迹深藏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一位年轻革命烈士的“革命故事”就是从这里萌芽生根,这里因此成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出身贫寒,“北伐战争”开启革命之路
王光泽1903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六岁时,他被本族的私塾老师王世亭收作弟子,在私塾只念了一本《三字经》。因家境贫寒,不久即辍学去地主家放牛谋生,到11岁学上手艺便到攸县、茶陵等地做木工谋生。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在革命的风暴中,王光泽加入了工会,参加工农运动开展反封建斗争,并带领镇上的工农群众冲到土豪开的杂货铺里,将土豪剥削得来的东西分给贫苦群众。
大革命失败后,王光泽一度回家。不久仍回到茶陵县附近的东山、泥塘一带,一边做木工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后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扩展到茶陵县腰陂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同时建立了农会、工会等群众团体,王光泽被群众推选为腰陂镇工会主席兼赤卫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茶陵地方游击战斗中,他的领导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先后担任赤卫连连长、县苏维埃警卫营营长、独立团团长。独立团编入湘赣红军主力红六军团时,他担任第五十三团团长,并率团随军参加了历次反“围剿”作战,多次立下战功。
浴血长征,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多年的征战生活,使王光泽迅速成为湘赣红军的一名骁将,受到指战员的爱戴和信赖。
1934年8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部队,开始长征。王光泽奉命随六军团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转战千里到达贵州印江县木黄,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会师。当红军主力进军湘西,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时,他独当重任,担任黔东独立师师长,留在黔东特区坚持斗争。为了牵制敌人和掩护红军主力东进,他率独立师于10月28日从四川省酉阳县南腰界出发,向西迂回,经过甘家堡、土门、铅厂坝、枫香溪等地,对敌守备薄弱的地方主动出击。在14天内,他同敌人打了大小20多仗,迫使湘、川、黔诸敌都调向黔东地区,胜利完成了策应主力的任务。红军主力因此得以顺利进入湘西。
王光泽把大量湘、川敌军引向黔东地区,固然减少了红军主力的压力,但也增加了独立师的困难。特别在11月间,湘军王东原部和川军达凤岗旅分两路向川黔边界沙子坡进逼时,独立师的人员减少,弹药粮秣也十分缺乏,他不得不率部向人迹罕至的梵净山区突围。当他正准备休整时,不料黔军李成章旅5000余众又从另一个方向进入梵净山区。两军在护国寺狭路相逢,他只得指挥部队奋勇迎战,连卫生员、炊事员、伤病员都参加了战斗。与敌在梵净山区周旋了三天,才在一个夜晚突出重围,经贵州省松桃县的马槽河到达普觉。他趁机袭击了国民党县政府的孟溪区公所,补充了部分弹药和给养,然后准备翻越秀山县界进入湘西。但行经邑梅(梅江)时又与敌军遭遇,部队伤亡惨重,政委段苏权负伤,一个团长牺牲,另一个团长下落不明,部队已由原来的700多人锐减到不足200人。
随后,黔东独立师在四川秀山县之迓架与川、湘交界的大板场,连续遭到当地团防的袭击。当部队迂回到达干坝子时,已是弹尽粮绝。这时,他只好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到湘西寻找主力红军。
▲王光泽遗物
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共产党万岁!”
王光泽只身走到四川秀山县的上川,离湖南花垣县境已不远,不料遇上涌洞乡的民团拦住盘问。民团发现王光泽口音不对,于是将他带到永兴乡公所,终于认出他是红军独立师师长。驻四川省酉阳县龙潭镇的川军第二十一军直属第四旅旅长田冠伍闻讯,急忙派出一个连将王光泽押到旅部,同时打电报给川军总司令刘湘和蒋介石请功。王光泽来到龙潭镇后,田冠伍待如上宾,三天两宴,热情款待,并以银元金条相赠。王光泽不为所动,而是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国共两军团结抗日。田冠伍无法可施,便对他进行了20多天的严刑逼供,同样没有使他屈服。
1934年12月21日,蒋介石电令刘湘将王光泽就地处决。当他被押往刑场时,田冠伍命令士兵将他捆在一张椅子上,脚上钉上死镣,用滑杆抬至龙潭镇外4里邬家坡荒山上用枪杀害,临刑前,王光泽高呼:“共产党万岁”“工农红军万岁”,年仅31岁的王光泽壮烈牺牲。
从1949年起,四川省酉阳县人民政府多次组织人员寻找烈士的遗骸,终于在1982年4月在离龙潭镇4里地的邬家坡找到,铁镣仍套在烈士的踝骨上。1983年11月,酉阳县人民将烈士移葬于龙潭镇烈士陵园,建塔立碑,永远纪念。
王光泽虽然英勇牺牲了,但是黔东独立师突围出去的指战员回归主力红军后,继承他的未竟之志,在湘西广大地区展开斗争,红旗又在湘鄂川黔四省边区高高飘扬。